后疫情时代医学生医学伦理观再建立的思考

时间:2024-05-20 16:28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周钢*,王全军,张东旭,席佳越,聂慧芳

栏目:医学教育

 


 


(空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2021SF-1192019年空军军医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课题(无项目号)

*作者周钢,E-mailzhougang89@hotmail.com

 

摘要 后疫情时代,高校医学生作为基层医务人员的主要储备力量与实践者,在疫情管控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当代高校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医学技能,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因此,高等医学类院校更需加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学伦理观再建立的重视程度。本文从医学伦理观的内涵阐释、医学伦理观再建立的必要性与方法论等角度试做论述,旨在倡导高校医学生医学伦理观的有效建立,从而全面提高疫情的防控水平,促进我国医学体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医学伦理观

 

Reflections on the re-establishment of medical ethics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ZHOU Gang

Department of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hool of Pharmacy, Medical University of the Air Force, Shanxi, Xi′ an, 710032

Abstrac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as the main reserves and practitioners of grass-roots medical staff, medic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trol of the epidemic. This requires medical students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not only to have professional medical skills, but also to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scientific medical ethics. Therefor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medical ethic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tific medical ethics, the necessit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medical ethics, etc., aiming at advocating the effectiv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medical ethics for medical student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my country's medical system and medical level.

Key words: Post-epidemic era;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ethics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反复,严防严控为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集中领导下,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一直在有序进行,基层医务人员在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自身专业优势在抗疫一线承担着主要工作,身体力行实践着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方法,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战斗中展现出奉献主义的伦理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防疫工作常态化的现在,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与专业水平呈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更加注重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道德伦理的建设[1]。本文从医学伦理观的内涵阐释、医学伦理观再建立的必要性与方法论等角度试进行论述,旨在倡导高校医学生医学伦理观的有效建立,从而全面提高疫情的防控水平,促进我国医学体系的全面提升。

 

1  医学生医学伦理观的主要内涵与再建立意义

1.1    医学伦理观的内涵    医学伦理观是在医疗活动中应尊崇的以人为本的道德伦理精神,是整个诊疗过程中对患者与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医务人员应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同理之心,持平等之态,充分关怀患者的生命与人格、需求与权利[2]。医学伦理观的建立是指导一切医疗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论[3]。社会主义的医学伦理观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导向的中国化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充分发挥主流价值观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观能动性,是缓和医患关系、建立医患信任的重要方法论。这种科学的医学伦理方法论贯穿于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医务人员秉持的医学伦理观也是其伟大职业精神的体现,是需要续弘扬与发展的社会主义医学人文精神。

1.2    医学伦理观的建立意义    医学伦理观的建立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课题,专业医学知识体系的运用与人文医学伦理观的建立之间为相互依存的交融关系,二者的有效结合可帮助医患关系得到极大的缓和与提升,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论。如何在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其兼具良好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是当下医学教育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今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均衡的培养模式[4],高校医学生的全面培养在于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及道德伦理观,基本实现了职业技能与道德伦理的全面发展,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内容也实现了技能与人文的双向结合。只有在遵从医学伦理观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类人才。鉴于此,如何科学有序的建立医学生的医学伦理观,是后疫情时代下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医者仁心,真正能在医学领域取得一定建树的专家学者本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外,更具备高尚的医学伦理观与仁爱的同理之心。在校医学生正处于学习专业技能建立较为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对医学生医学伦理观的倡导和建立起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高校医学生医学伦理观的建立不仅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体悟,还应适用于医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精进与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愈发重要,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中,基层医疗可更接近群众,为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起到分担与分流诊疗压力、及时控制疫情的重要作用,高校医学生作为基层医疗工作的重要储备力量,其医技和医德的全面建设是促进基层医疗工作不断完善的有力保障。由此,对高校医学生医学伦理观的培养和建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符合高校对医疗人才的思想培养需求,也符合我国基层医疗的现实现状。

2  高校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2.1    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与医学伦理思想的介入    现代医学的运行模式在近些年来逐渐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由单一型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了复合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此模式方向的改变旨在说明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患者的身体治疗与心理关怀应为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此,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师的诊疗工作不仅需要应对患者的身体疾病,还需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人文关怀,使得诊疗过程不再机械化、单一化,而是充满了人性化、同理化,充分体现出诊疗过程的以人为本的医学伦理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情感与尊严是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尊重的。这一新型医学模式的运营,对诊疗过程中医师给予患者的医疗行为与沟通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医学生作为新型医学模式下应运而生的专门型人才,其培养方向与新型医学模式更为契合,都遵循以患者为本,以促进人类全面健康为目标,实现人性化诊疗的医学伦理观,基层医师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医学诊疗时,应遵循个体的身体、心理差异,充分尊重个人的个体意识,制定适合每一位个体的综合治疗方案及医疗服务。新型医学模式下的医师诊疗范围包含了从疫情的预防、身体的保健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等内容,对个体的健康提供了最为全面且有力的保障,全方位的体现了现代医学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与重视。因此,针对高校医学生的教育与实践理应更具以人为本的医学伦理理念,将其贯彻于医患关系的处理之中、诊疗实践的过程之中,真正实现对患者生命个体的全面关怀与观照。这种对生命伦理观的医疗实践贯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问诊与治疗之中,这就要求高校医学生需具备更为完备的伦理道德知识水平以及认知理念,这对当代高校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文化素养与辨别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科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医学伦理思想的相对弱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对各类疾病的认知更为精准且深入,这使得医师的诊疗过程因过度依赖科技手段而忽略了与患者进行针对疾病本身的沟通,容易将疾病归为身体某一部位的问题。太过针对部分,而忽略了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事实,使得患者常常因治疗某一部位的疾病而导致另一部位受损,患者也会因信息与身份的不对等而对医师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这都是由于诊疗过程中医学伦理观的相对欠缺所致,人文观念的有待提升与人文关怀的相对缺失造成了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影响到了医疗行为的进行。因此,在新医学模式运行的当下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后疫情时代下医学伦理观的全面兴起    医务人员在抗疫工作实践中面向的是基层民众与社区居民,其提供更为全面且基础的卫生医疗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更为整体性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以人为本的医学伦理认知,在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健康宣讲等的综合医疗服务中,确保基层民众与社区居民的接收与配合,以保证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完成[6]。由此,医务人员在与服务对象的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身体健康问题,还要注重其心理健康卫生与主观感受,根据服务对象的真实身体状况、切实心理需求、所处环境因素等,兼顾适用性与实用性来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诊疗方案。在后疫情时代,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更多的是在核酸采集、疫情防控等具体、基层而全面的工作中进行着,他们负担着标本采集、初筛初查、分级诊疗、隔离管控、防护宣传等的具体工作,在公共健康与疫情防控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些具体而繁琐的工作之中,不仅需要快准稳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也需要与民众进行将心比心的人道主义交流。医学伦理观在医务人员工作中的不断贯彻使得医患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也使得医师更具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有效的沟通能力,能够在基层防疫工作中不至于因工作的繁琐而过分疲惫,同时也能够使得民众在防疫过程中体会到来自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增添抗击疫情的信心与士气,抗疫工作从而变得更具温度,有利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3  医学生医学伦理观再建立的多元化模式

3.1    传统课堂的灌输    目前,各大医学类高校在注重对医学生医技培养的同时也在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伦理思想的培育,医学伦理、文化概论、医患沟通等课程的相继开设,使人文教育融于日常的医科教学活动之中[7]。但在如今融合性发展的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类课程应加大日常学习比例,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中体现出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医学伦理类课程应涵盖选修与必修、理论与实践的各医学生学习领域中,从而完善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习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技与医德相融通的教学模式。这种医学伦理教学模式的实现是建立医学生医德、改善当前医学生医学伦理思想教育的重要举措。另外,对于授课教师,医学伦理教育授课应注重理解与运用,切忌单一化的教条主义传授,课应充满人文主义情怀,如以案例为主的应用实践分析,或专题讲座后的互动开放式教学,或以问题为开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灵活且生动的授课形式鼓励学生加入到医学伦理思想的学习与建立中来,使其充分了解与吸收医学伦理观,以便适时运用从医道路中。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可连贯掌握对人文知识,将抽象的精神教条转变为科学的实践方法论。

3.2    新兴网络的传播    随着后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和到来,网络成为如今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与全新知识的重要平台。后疫情时代下,线上学习亦成为各大高校进行专业授课的主要途径。网络教育是完善医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学习平台和途径。新兴的网络教育传播平台,打破了传统线下教育的时空限制和时间限定,可在自由时间完成系统性自主学习,可谓是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建立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由此,各类医学院校可建立网络医学伦理宣传平台,通过线上医学伦理教育平台拓宽医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医学生的学习内容。线上学习的时效性与自由度可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关于身着防护服的“大白”舍身抗疫的医学伦理新闻事例,在实际事件中加深对医学伦理观的认知和理解。此外,线下授课具有空间的局限性,而线上授课却与此不同,各大高校可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的链接与平台,在线上满足优质教学资源的互动和流通,使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医院之间、学校与媒体之间建立由点至线再至面的互动性、拓展性学习,在信息的互通之中,使医学生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完成理论的更新。与此同时,高校网站可在校风校纪的宣传上进一步的加工和宣传,增加学生的身份认同,以悬壶济世为信念,以身为医学生为光荣。

3.3    实践活动的贯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认知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升华,始终无法验证其是否为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9]。特别是医学生针对医学理论的实践,只有在诊疗过程中,在与病患的交流过程中才能真正总结出适用于自己与他人的实践模式。所以,各大医学类院校在医学伦理观建立的过程中不仅要全面设置相关的课标课程,更应开展相应的实践类教学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真正贯行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观,使得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再次升华。医学类高校的医学伦理教育方式种类繁多,有入校时进行医学生宣誓、参观学校各类博物馆等的实践教学活动[10]也有在临床调研中真切接触医患关系、医疗现状,还有在类似于校庆、医师节、护士节等专属于医者的节日中感受到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这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使医学生对医疗伦理思想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或基于信念、或归于情感、或忠于职责。个人主义医学伦理观的主观建立,才会促使教学之中的医学伦理真正根植于医者心中,得以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得到最为彻底的运用。

通过医疗实践活动对医学伦理思想的践行,不仅可深化医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将这种理解上升至一种指导自身实践的科学方法论,做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建立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在后疫情时代下,医学类院校更应重视与社区的团结与协作,疫情防控工作多为基层社区工作,医学生可在社区的防疫工作中,真正发挥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更为深广的建立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社区防疫工作也可在此过程中拥有更为专业且年轻的中坚力量,疫情防控工作也可得到更好更快的人力支援,在医学生与社区防疫的互动中,丰富学生的人文感情,树立崇高的医学伦理信念。

4  结语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或将掌握更为精准、先进的医学手段与技术,或将面临着更为人性化、全面化的新型医疗模式环境,由此,当代医学生应具备更完善的业务能力与伦理境界,应包括医学基础知识扎实、诊疗水平稳定、职业素养良好、善于人际沟通及能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许多医务工作者除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外,还加入到疫情防控的队伍中来,创造了许许多感人事迹,充分体现出我国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舍身忘我的家国情怀,以自己专业技能与高尚的伦理精神写下了属于“白衣战士”的抗疫史诗[11-12]。总之,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我国医科类高校教育更应注重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思想培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者情怀,加快我国医科类拔尖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思想体系,为高精尖端医学人才的培养制造有力的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简红江,戴丽.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学人文精神[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2):21-24.

[2]     曲巍,张锦英.医学人文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2015,36(4):1-3.

[3]     刘剑.现代医学伦理原则的探析与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龙启成,王前强.ICU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研究生临床伦理素质培养[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5):797-800.

[5]     詹启敏.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医学的十点思考[J].中国医学人文,2022,9(9):7-8.

[6]     林蕙青.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几个重点领域改革的新思考[J].大学与学科,2020,1(1):72-78.

[7]     林青,刘志勇,罗瑾,.医学伦理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2):1111-1112.

[8]     丁婵娟.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D].辽宁:东北大学,2016.

[9]     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10]   迟西琴.加强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19-1221.

[11]   刘畅.在战中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涵[N].陕西日报,2020-3-18(8).

[12]   杜建,詹启敏.后疫情时代促进我国医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2(3):40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