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基层如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代表、委员这么说!

时间:2024-04-25 14:45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乐水君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图/新华社


本年度的工作报告中,涉及医疗、医保的主要有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图/健康报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这些《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关键词,引发了医疗卫生领域的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蔡秀军:探索基层医疗人才“县聘乡(村)用”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提出实施“县聘乡(村)用”,弥补基层医疗人才不足的短板,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建议。


为了解基层医疗的具体情况,蔡秀军专门进行了实地调研:基层普遍存在医疗人才缺乏的情况,很多地方有50%至60%的医疗任务都由乡村医生承担。


蔡秀军认为,打破县乡两级不同人员管理体制,支持人才“县聘乡(村)用”是很好的方法。在当前医共体建设背景下可探索实施“编办回收闲置编制、重新对医共体核算编制、由医共体统筹使用”的新型编制管理模式。


周燕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筛查能力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带来多份议案。其中一份聚焦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筛查能力建设。


她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罹患心血管病风险的人群规模日益庞大。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负担正在持续加重,其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周燕芳建议:(1)加强基层医院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2)以基层医疗机构为核心力量,促进大众教育;(3)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压力。


向华:建议将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向华就基层医保提交提案建议,针对城乡居民医保(简称“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增长较快,报销待遇低于职工医保的问题,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家庭的医保补助力度;同时将部分慢性病及中医治疗的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规范完善政府指导的普惠型商业保险产品供给,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对此,向华建议:(1)将治疗周期长、对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居民医保的报销范围;(2)对部分适合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收治更经济方便的中医治疗,参照住院待遇管理报销,引导患者选择门诊就医,减轻就医负担。


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方面,向华建议:(1)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指导的普惠型商业保险产品供给,往医保目录外的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费用倾斜;(2)对因病致贫的参保人员实施支付政策倾斜,降低起付标准、提高支付比例、取消最高支付限额等补偿机制;(3)提高福彩公益金救助额度。


李东生:建议取消基层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带来4份建议。其中一份聚焦在基层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


李东生表示,近年来,随着医改逐步深化,中国已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全国各省市基于自身医疗水平和经济能力,设置门诊统筹报销起付线,职工和城乡居民年度门诊费用累计超过起付线门槛,则由医保基金按照规定比例报销。


但全国各省市门诊起付线标准不一,从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到二、三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从几十元到上千元逐级提高。由于存在起付线门槛等问题,导致人民群众就医负担重,分级诊疗落地难。


因此,为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此次两会,李东生建议:(1)建议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全面取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门诊起付线;(2)构建就医监管机制,强化医保基金监管,防止医疗资源浪费;(3)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水平。


甘华田: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学科主任、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甘华田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提案》。


甘华田表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尤其是乡村地区仍较薄弱,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服务项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较少;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中药饮片配置不全,中医药服务手段单一,有些村卫生室仅能提供中成药销售服务,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的现象较为普遍。


同时,中医的宣传和普及还远远不够,对于常见病、季节性流行病等依旧缺乏中医的预防思维,中医药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甘华田建议:(1)加快提高基层中医药优质服务能力,如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推动“名医馆”“中医馆”“中医角”提档升级;(2)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如加强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何清湖:大力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提交了《关于大力支持培养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的提案》。他建议,要从政策法规上统筹规划,为建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满意的医疗健康服务。


何清湖认为,中西医结合的主要特点是“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无论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医疗、康复等方面,中西医结合均可发挥其互补优势。


对此,他建议以下三点:(1)进一步重视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从政策法规上统筹规划,为建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并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列入继续教育重点支持项目,给予经费支持;(2)构建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中西医基础理论、中西医临床服务技术以及预防保健等知识,使基层医生能够较快速地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整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3)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纳入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本专科教育体系,明确其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此举旨在培养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做到“小病能看、大病能治、重病能转、慢病能管”,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满意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


张伟滨:体系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带来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份聚焦在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路径。


张伟滨认为: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之路,重点在百姓方便就诊、有序转诊。2012-2022十年期间,国内三级医院数量增长117%,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缩减了8%,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着人才引进、留住难;部分乡村基层医院由于经费短缺不足,设备老化情况严重;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困境。


对此,张伟滨建议:(1)以慢病管理为抓手,以所辖地域居民动态健康档案为辅助,把常见慢病(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管理的“死档案”变为“活档案”;(2)合理配置中医资源,增设中医特色科室,拓展提供中药膏方、推拿、针灸等特色服务;(3)打造社区康复中心,为居民提供康复治疗和评估服务;(4)定期组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推广中医药健康和养生文化,逐步增强与居民健康互动;(5)构建全程、连续的疾病管理路径,确保患者能够在基层机构完成全部就医过程;(6)充分利用医联体模式,提升医联体内部协作水平,打通诊疗服务壁垒,确保健康管理路径的资源畅通;(7)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手段,建立动态的居民健康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