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研究

时间:2019-12-04 17:10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 黄金容,张峰,温芳芳,陈福建,易彩英,廖姣艳

--论著--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江西  赣州  341000

项目资助: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科技计划项目(2017726

摘要:目的  研究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1月至2018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对两组患儿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良好,可有效改善其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任务导向;生物反馈刺激;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

Task-oriented Biofeedback Stimulation for Upper Limb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inrong, Zhangfeng, Wen Fangfang, Chen Fujian, Yi Caiying, Liao Jiaoyan

(Department of Child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Ganzh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Jiangxi Ganzhou 341000)

Abstar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ask-oriented biofeedback stimulation on upper limb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Methods Eighty children with upper extremity dysfunction of cerebral pals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ask-oriented biofeedback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e wrist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ctivity of upper limb joi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Task-oriented biofeedback stimulation has a good effect on upper limb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wrist active activity and upper limb joint activity.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

Key words: Task-oriented; Biofeedback Stimulati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Upper Limb Dysfunction

脑性瘫痪简称为脑瘫,是儿童较为常见残疾性疾病综合征,其主要是因为在受孕至婴儿脑发育期间因发育缺陷和非进行性脑损伤诱发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为主,上肢功能障碍是该疾病常见的肢体障碍,可导致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对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2]。目前临床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但常规的康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而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式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提升,改善患儿上肢功能障碍。有研究指出,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可很好的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改善[3]。基于此,本文就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1月至2018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9.64±1.08)岁。实验组患儿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9.58±1.03)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的患儿[4];②合并上肢功能障碍的患儿;③可配合训练和完成指令的患儿。排除标准:①关节发育不良的患儿;②合并骨关节疾病、骨骼畸形及肌肉疾病的患儿;③认知功能严重障碍的患儿;④合并癫痫,不宜接受电刺激的患儿;⑤合并听觉障碍和视觉障碍的患儿。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给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神经促通技术等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电刺激,具体治疗方式如下。

1.2.1  任务为导向性训练  主要指导患儿进行双侧上肢活动和双侧手手工活动,双侧上肢活动训练内容。可让患儿坐到固定好的幼儿游戏车上,然后引导其双手操作方向盘,模拟开车活动;可让患儿取站位或坐位,然后在其面前适当距离放置箱子,引导其将箱子打开;康复师可准备几个乒乓球,然后给一个篮子让患儿拿住,引导其根据乒乓球落点进行接球;若患儿情况允许,康复师可指导准备可调整高度的投篮板,让患儿应用双侧上肢进行投篮,高度由低到高。双侧手手工活动:康复师可将黄豆、玻璃珠、积木等物品放入一个大碗中,然后让患儿用双手捡起放到另一个空碗中;或是准备双耳杯子,让患儿双手握住杯子的耳朵进行接水;或是可准备球或娃娃,让患儿将其抱起并尽可能的抱紧。

1.2.2  生物反馈电刺激  康复师在指导患儿进行动作训练时,引导其集中注意力,想象运动过程的同时给予其生物反馈电刺激完成动作,生物反馈电刺激具体操作如下:①选用AM-800A型神经功能重建仪对患儿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然后分别将3块电极粘贴在患儿的腕背侧横纹上一横指处皮肤表面、桡尺侧腕伸肌肌腹远端运动点皮肤表面和前臂适当位置处;②首次治疗时需与患儿讲解治疗注意事项,并对指定动作进行示范,在训练新动作也需示范指定动作,确保患儿理解动作;③设置好参数后连接电源对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刺激过程中记录患儿相关数据,依据患儿耐受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对阈值进行调整;④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m每日进行1次。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每周连续训练5天,休息2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上肢关节活动能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测量。指导患儿患侧腕关节行主动背伸运动,然后应用角度尺对其关节活动范围进行测量,正常值参照范围35°~60°[5]。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应用精细运动能力测试(FMFM)量表进行评估,抽取B区,即上肢关节活动能力维度进行评估,共9个条目,对患儿画线、伸手臂、打开书、倒小丸、接近中线、抓握摇铃、伸手抓纸、双手合握及手碰自己部位等活动进行评估,采用034级评分法,总分027分,分数越高表示上肢关节活动能力越优[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腕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优于治疗前,明显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wrist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0

24.61±8.25

40.21±4.29

3.70

0.00

实验组

40

24.59±8.24

52.31±3.31

6.62

0.00

t

 

0.00

5.46

 

 

P

 

0.99

0.00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肢关节活动能力

通过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肢关节活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比较,分)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mobility of upper limb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0

7.01±3.51

15.97±1.36

5.02

0.00

实验组

40

6.98±3.50

20.05±0.54

23.28

0.00

t

 

0.02

12.26

 

 

P

 

0.99

0.00

 

 

 

讨论

脑性瘫痪主要是因为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大脑发育缺陷导致发病,常见诱因有大脑先天性发育缺陷、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等,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部分患儿可伴智力缺陷和感知觉缺陷,病理表现以脑白质损伤、脑部缺氧引起的脑损伤及脑部发育异常为主,部分患儿还可出现颅内出血的病理表现,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对于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患儿最为关键的就是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是改善患儿运动障碍的主要措施。

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患儿常规康复治疗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神经促通技术等为主,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患儿康复治疗效果进行提升,本研究将任务为导向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相结合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本次研究表明,应用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的研讨组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常规康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上肢关节活动能力进行对比表明,研讨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常规康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看出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可有效的提升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患儿康复治疗效果,改善其腕关节活动,促进其上肢关节活动能力的恢复,改善其上肢障碍。

实验组是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进行干预,即任务导向训练结合生物反馈刺激,任务导向训练主要通过对患儿上肢训练项目以任务活动形式引导其进行上肢活动,从而对其上肢协调性活动进行提升,这一训练方式核心理念为神经可塑性和运动学习,通过将任务结构化制定合理的训练内容,从而对患儿上肢的协调性进行提升。生物反馈刺激属于有意识的放松疗法之一,其主要通过仪器对患儿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进行提取,然后以听觉或视觉的形式对患儿进行信息反馈,通过这些反馈的信息,患儿学会对自身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意识的控制,从而促使全身放松,对其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改善[7-8]。在对患儿任务导向训练的同时给予其生物反馈刺激可很好的促进患儿完成上肢运动,通过反复的学习、训练和生物反馈刺激辅助强化其视听信号,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提升患儿康复治疗效果得到。本次研究仍存不足之处:本次研究主要探究的是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患儿康复治疗效果,但并未对这一康复治疗的安全性进行探究,因而需要在今后研究中纳入更多的研究对象,增大研究样本量,对其安全性展开研

综上所述,以任务导向的生物反馈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良好,可有效改善其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珂,杨桃,胡乔,.功能导向的脑性瘫痪儿童个别化体育活动与运动康复研究——基于ICF-CY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0):1130-1136.

[2熊丽华.综合性护理对策应用于小儿脑瘫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12):152-154..

[3]唐欣,孟繁媛,陈茉弦.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功能的效果[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3):85-89.

[4]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1520-1520.

[5]茹天峰,李菲虹,陈佩,.关节活动训练系统治疗深度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J].中华烧伤杂志,2017,33(5):267-271.

[6]丁琳,杨桂姣.渐进性抗阻训练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6):25-27.

[7]张志茹.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4):476-478.

[8]孙立明.生物反馈穴位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5):1826-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