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时间:2019-10-16 10:44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 蔡爱民,周琪,吴思思

临床


(樟树市人民医院特需科,江西  宜春  331200

Observ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canning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in diabetic patients

Cai Aimin, ZhouQi, WuSisi

 (Special Needs SectionZhangshu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Yichun, 331200, China)

 

摘要:目的  探究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9201892型糖尿病患者9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自我监测血糖(SMBG),观察组给予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对比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LBGI健康调查量表(SF-36)、接受治疗的满意度评分及24h内、夜间7h葡萄糖<3.9mmol/L事件、治疗前2周、治疗后2周平均值。结果  两组HbA1c治疗前2周、治疗后2周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4h内、夜间7h葡萄糖<3.9mmol/L事件治疗后2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BGI治疗后2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满意度评分治疗后2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替代SMBGHbA1c无明显变化,可减少低血糖发生,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自我监测血糖;2型糖尿病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相关数据显示,罹患2型糖尿病高达90%[1]。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关键治疗目标在于改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2]。但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增加低血糖风险,引发不良临床结局。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血糖控制效果评估的金标准,难以反映血糖波动情况及预测低血糖发生。自我监测血糖(SMBG)为自我血糖管理、调整治疗方案主要手段[3]。但传统血糖检测方法较为复杂,且增加患者痛苦,难以实现血糖监测。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可连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并显示葡萄糖变化趋势,血糖评估更为全面。本研究选取本院94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研究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9201892型糖尿病患者9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女20例,男27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8.42±9.25)岁,糖尿病病程235年,平均病程(15.49±6.31)年;观察组21例,男26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9.18±9.41)岁,糖尿病病程236年,平均病程(15.62±6.58)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糖尿病病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接受胰岛素治疗≥6个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排除标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半年内曾发生重度低血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妊娠女性;接受类固醇治疗。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期为6个月,观察组使用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水平自我管理,对照组使用标准血糖监测设备(UK)、葡萄糖日记进行血糖水平自我管理。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前2周、治疗后2周平均值;②对比治疗前2周、治疗后2周两组24h内、夜间7h23.006.00)葡萄糖<3.9mmol/L事件;③对比治疗前2周、治疗后2两组LBGI(低血糖的一种特定风险标志物)④以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两组生活质量,自制量表评估两组接受治疗的满意度,0100,对比治疗后2周的满意度,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HbA1c对比  两组HbA1c治疗前2周、治疗后2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  两组HbA1c对比±s

组别

例数

HbA1cmmol/mol

HbA1c%

治疗前2

治疗后2

治疗前2

治疗后2

观察组

47

72.05±10.63

67.96±8.87

8.73±1.02

8.36±0.82

对照组

47

71.84±11.02

67.65±12.28

8.69±0.99

8.33±1.08

t

 

0.094

0.140

0.193

0.152

P

 

0.925

0.889

0.847

0.880

2.2  两组24h内、夜间7h葡萄糖<3.9mmol/L事件对比  治疗前2周,两组24h内、夜间7h葡萄糖<3.9mmol/L事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224h内、夜间7h葡萄糖<3.9mmol/L事件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24h内、夜间7h葡萄糖<3.9mmol/L事件对比±s

组别

例数

24h

夜间7h

治疗前2

治疗后2

治疗前2

治疗后2

观察组

47

0.63±0.62

0.34±0.32

1.29±1.27

0.58±0.57

对照组

47

0.64±0.63

0.53±0.45

1.30±1.28

0.97±0.84

t

 

0.078

2.359

0.038

2.634

P

 

0.938

0.020

0.970

0.010

2.3  LBGI  观察组治疗前2LBGI1.05±0.98),治疗后2LBGI0.57±0.54);对照组治疗前2LBGI1.07±0.95),治疗后2LBGI0.89±0.85)。治疗前2周,两组LBG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1P=0.920);观察组治疗后2LBGI低于对照组(t=2.179P=0.032)。

2.4  生活质量、满意度  观察组治疗前2SF-36评分为(62.75±8.51)分,治疗后2SF-36评分为(81.30±9.46)分;对照组治疗前2SF-36评分为(61.84±8.62)分,治疗后2SF-36评分为(72.24±8.53)分。治疗前2周两组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5P=0.608);治疗后2周,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t=4.876P=0.000)。治疗后2周,观察组满意度评分(83.49±9.51)分,对照组满意度评分(72.58±10.26)分。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5.347P=0.000)。

讨论

严格进行血糖控制,保持血糖浓度接近正常,可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5]。但血糖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低血糖风险,而无法达到最佳血糖目标,威胁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同时低血糖反复发作可引起低血糖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减弱对低血糖的感知,显著增加重度低血糖风险[6]

低血糖防治基础为个体化目标、结构化教育及自我血糖监测。与传统血糖检测方法相比,动态血糖监测使用简便,不会引起患者痛苦,且可显示葡萄糖变化趋势,血糖评估更为全面。本研究将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24h内、夜间7h葡萄糖<3.9mmol/L事件、治疗后2LBGI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替代SMBG,可有效减少低血糖发生。分析其原因在于,①患者获知历史夜间监测仪葡萄糖数据后,对夜间胰岛素剂量、睡前进食量等进行调整;②患者、医生查看葡萄糖报告后,对每天胰岛素剂量、成分比例进行小幅调整。

一项在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试验显示,动态血糖检测与常规血糖监测进行对比,低血糖减少,且HbA1c未升高[7]。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2周、治疗后2HbA1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上述研究一致。此外,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易于实施,可直观显示葡萄糖水平,并避免血糖检测,可有效减轻患者对低血糖的忧虑,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接受治疗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2SF-36评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替代SMBG可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纳入了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并定期血糖监测的成人,具有一定局限性。

综上可知,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替代SMBGHbA1c无明显变化,可减少低血糖发生,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伟,曲芳.血清hs-CRPUA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联合检测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意义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19):2911-2914.

[2]  韦哲,吕克难,王能才.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算法的2型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1):13-16.

[3]  赖丽萍,蒋凤秀,凤香清,.对比分析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自我血糖监测对血糖漂移的评估[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3):242-245.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1227-1245.

[5]  田勍,洪天配,郭立新,.国产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4):301-306.

[6]  刘栩晗,李国生,李欣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糖尿病合并不同阶段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白蛋白准确性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2):118-122.

[7]  Bolinder J, Antuna R, Geelhoed-Duijvestijn P, et al. Novel glucose-sensing technology and hypoglycaemia in type 1 diabetes:a multicentre, non-maske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16,388(10057):2254-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