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抑郁症患者颅脑CT双侧额叶形态学的研究

时间:2019-10-16 10:44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李龙,蒋芸,梁钧

临床研究


Morphology of bilateral frontal lobe in cranial CT in patien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Li Long, Jiang Yun, Liang Jun

(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江西  吉安  343000

Psychology Department,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 City, Jiangxi Province, Ji'an 343000, Jiangxi Province

 

Li Long, Jiang Yun, Liang Jun

摘要:目的  通过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分析对双侧额叶形态学研究,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脑部结构影像学的改变,进一步探讨单向抑郁症是否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方法  选取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20186月至20192月收治的50例单相抑郁症患者作为试验观察组,选择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颅脑CT的观察研究,比较单相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的双侧额叶形态,探讨分析研究单相抑郁症患者脑部结构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实验观察组中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左额叶指数为(27.17±0.49),而对照组的左额叶指数为(22.05±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观察组中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右额叶指数为(23.93±1.25),而对照组的右额叶指数为(3.47±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实验组中患者的左额叶指数与年龄(-0.312)、病程(-0.351)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而右额叶指数与年龄有正相关的关系,而与病程无关。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颅脑CT分析对双侧额叶形态学研究发现单相抑郁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关键词:单相抑郁症;颅脑CT;双侧额叶形态学;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20年单相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源,抑郁症在1990年至2010年常见疾病导致的全球伤残生命年YLDs中名列第二名,但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学说:生物化学比如生物胺、乙酰胆碱等;神经内分泌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神经免疫学;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遗传学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及脑影像学研究。随着国内外对抑郁症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脑结构和脑功能的损伤[1]。之前的研究由于缺乏可靠的研究工具,抑郁症仅仅被认为是“功能性”的疾病,即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存在器质性的病理基础。目前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有了崭新的变化。但是以往的研究中病例比较少,且采取的方法不同及临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造成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因此有待于扩大单相抑郁症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中的样本量,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影响因素[2],得出更加客观真实的结果,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可靠的依据。

颅脑CT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颅脑不同横截面的解剖关系和具体的脑组织结构,以颅脑的解剖形态为基础,通过比较颅脑形态结构的异常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这种影像学具体、直观且精确,非常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本研究通过对单相抑郁症患者颅脑CT的双侧额叶形态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发病机制,为解释抑郁症的神经病理基础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20186月至20192月收治的50例单相抑郁症患者作为试验观察组,选择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选取的抑郁症患者必须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中的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器质性病变患者以及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患者。在试验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37.24±5.92)岁,其中阳性家族史1例,无阳性家族史49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以上13例,初中文化及以下者37例,患病时间0.5420个月,平均病程(52±3.15)个月。首次发作14例,反复发作36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753岁,平均年龄(39.14±7.25)岁,其中阳性家族史0例,无阳性家族史50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以上17例,初中文化及以下者33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针对单相抑郁组患者及对照组正常人均采用医院日本东芝TOSHIBA Aquilion 16 CT型全身扫描仪进行患者的颅脑CT平扫检查。

将中央矢状线到前角末端最大距离,用(D1)表示;将中央矢状线到人颅盖内侧面最大距离,以(D2)表示。计算人的颅脑额叶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1.3  观察指标  单相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双侧额叶指数对比;各脑叶CT值与临床特征间的多元素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数据的整理和处理采用EXCELSPSS17.0进行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检验,数据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相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双侧额叶指数对比  观察实验组单相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正常人采用CT值检查的方法,比较两组人员的双侧额叶指数。

1  单相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双侧额叶指数对比

 

分组

观察实验组

对照组

t

P

左额叶指数

27.17±0.49*

22.05±1.37

2.174

0.004

右额叶指数

23.93±1.25

23.47±2.33

1.542

0.073

通过对两组人员进行颅脑CT双侧额叶形态学检查分析,可以发现两组中的左额叶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额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各脑叶CT值与临床特征间的多元素回归分析  将观察实验组患者的各脑叶的CT值作为因变量,将患者的临床特征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2  各脑叶CT值与临床特征间的多元素回归

 

自变量

B

SE

Beta

t

P

年龄

-0.024

0.008

-0.312

2.015

0.007

病程

-0.073

-0.015

-0.351

-3.341

0.013

左额叶的CT值与患者的病程和年龄均相关(P0.01),右额叶的CT值与患者的年龄呈负相关(P0.01),而与病程无关,见表2

讨论

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双侧额叶都有不同程度萎缩,萎缩程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4-5],还未有定论。但是尸解研究结果显示[6],单相抑郁症患者颅脑中的额叶形态学变化包括背侧区更加广泛、神经细胞的体积减小、神经胶质细胞丢失。且另有研究显示[7-8],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双侧额叶活动减低,且两侧的额叶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对称性,且左额叶的变化相较于右额叶来说变化更为显著。

本研究通过对单相抑郁症患者进行颅脑双侧额叶CT平扫检查,发现单相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的双额叶指数与年龄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颅脑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且左额叶的萎缩程度与病程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抑郁症对额叶具有长年累月的损伤,并且病程越长,左额叶的萎缩越明显。

综上所述,通过对单相抑郁症患者及正常人进行颅脑CT检查对双侧额叶形态学研究发现单向抑郁症患者的双侧额叶均发生了形态学变化,且左额叶形态学变化更为显著,且额叶的萎缩程度与患者年龄以及病程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进而说明单向抑郁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参考文献

[1]文璐,孙剑,翟清,.单相抑郁症患者颅脑CT双侧额叶形态学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2):91-93.

[2]王翔,汪爱妩,袁传荣,.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颅脑CT双侧额叶形态学变化[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7,34(6):73-74.

[3]文璐.单相抑郁症患者颅脑CT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

[4]周文竹.单相抑郁症患者各脑叶CT值的改变与病程的关系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4):27-28.

[5]文璐,孙剑,翟清,.不同病程的单相抑郁症患者颅脑CT值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3):186-188.

[6]夏从羊,冯晓强,王德阳.抑郁症患者脑CT值的定量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6):498-500.

[7]孙延强,赵相英,郭秀珍,.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健康人颅脑CT对比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5,14(12):1082-1083.

[8]曹中昌,马恩轩,唐秋美,.87例抑郁症患者的脑CT和临床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5,8(4):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