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病例报道

时间:2019-10-16 10:44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涂云霞,潘玫

临床研究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江西  南昌  330006

Case report of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Tu Yunxia, Pan Mei

通讯作者:潘玫,E-maildrpanmei@163.com

摘要:目的  分析ETT(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51120144月本院收治的6例经病理确诊的ET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总结。结果  6ETT患者都属于育龄妇女,先行妊娠包括足月产、流产;先行妊娠至疾病诊断的时间间隔的范围为3.5158个月;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血HCG范围2mIU/mL77784mIU/mL治疗ETT的方式首选为手术治疗,辅助化疗。结论  在诊断ETT时需要将病理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合确诊,且因ETT发病率比较低,研究病例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究其病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病理特征; 预后

ETT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GT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中较为少见的肿瘤类型1998年首次被发现,被认为是来自绒毛型中间型滋养细胞,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placental sitetrophoblastic tumorPSTT)不同ETT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均为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类型,发生率较低,呈散发性,其中ETT的组织形态与免疫形态较为特殊[1]由于其发生率很低,可研究病例较少,所以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组织形态与CCchoriocarcinoma绒毛膜癌)、PSTTSCC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宫颈鳞状细胞癌具有一定的相似特征,化疗的敏感性均较低,诊治难度较大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对本院6ETT病例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11月至20144月,对本院收治的6ETT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经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属于育龄期妇女,年龄2041岁,平均(30.85±2.14)岁,均有妊娠史,见表1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的6ET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

1  6ETT患者临床病例资料

序号/首诊

时间(年)

年龄

末次

妊娠

症状

彩超

HCG最高值(mIU/ml

病理诊断

/FIGO分期

治疗

方案

结局

1/2005

40

足月产

阴道异常流血

宫颈左侧62×

39mm肿块

2387.6

ETT合并

绒癌/I

全子宫切除+化疗;

肿瘤细胞减灭术

3次复发,先后出现阴道残端、盆腔及输尿管转移

2/2008

29

 人流

阴道异常流血伴咳嗽

无可见病灶

2

ETT/III

肺部病灶切除+化疗

3程化疗后失访

3/2009

27

足月产

阴道异常流血

宫体前壁肌层25×

27mm肿块

351.9

ETT/I

全子宫切除+化疗

完全缓解

4/2012

27

足月产

阴道异常流血

宫体前壁49×

46mm肿块

77784

ETT/III

全子宫切除术+化疗

完全缓解

5/2012

43

人流

阴道异常流血

不详

75.6

ETT/I

外院全子宫切除后诊断,我院化疗

首次复发因IV骨髓抑制化疗暂停;再次复发出现盆腹腔转移行盆腔脏器廓清术

6/2014

19

人流

阴道异常流血

宫底部24×

20mm肿块

4446

ETT/III

病灶切除+化疗

完全缓解;20181月足月产

 

2  结果

2.1  年龄

6ETT患者均为生育年龄的女性,患病年龄为1943岁,平均30.8;83.3%5/6)的患者≤40岁,16.7%1/6)的患者>40岁。

2.2  先行妊娠情况及先行妊娠至疾病诊断的时间间隔

6ETT患者中,3例先行妊娠为流产,3例足月产,其中一例足月产患者既往患葡萄胎。6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中,先行妊娠至疾病诊断的时间间隔为3.5158 个月,其中5例先行妊娠至疾病诊断的时间间隔>12个月。

2.3  血β-HCG 波动情况

6ETT患者血β-HCG波动范围较大,自<2mIU/mL77784mIU/mL83.3%5/6)的ETT患者血HCG升高。

2.4  辅助检查

6ETT患者均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其中以彩超评估子宫病灶,CTMR评估胸部及盆腹腔状态。6例患者中1例无子宫病灶,1例宫颈左侧62×39mm肿块,其余4例均为宫体病灶。3例患者存在肺部转移灶。

2.5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其中一例患者合并干咳。

2.6  肿瘤分期情况

6ETT患者中,Ⅰ期3例,Ⅲ期3例,转移率为50%。具体分级标准,见表2

2  FIGO2000年)的GTN分期

分期

表现

I

子宫为主要病变部位

II

GTN超出子宫,但在生殖器官范围内

III

GTN转移至肺,伴/不伴生殖道转移

IV

所有部位可见转移

2.7  治疗及预后

6ETT患者中,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共4例,肺叶切除1例,子宫病灶切除1例。6例患者在术前或者术后均接受联合方案化疗,其中1例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结果未见子宫上有滋养细胞肿瘤病灶,但在其肺部可见转移灶,对患者实施肺叶切除术治疗,术后给予化学药物辅助治疗,随后血HCG下降至正常水平,但患者在完成化疗后失访。6ETT患者中有3例首次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至今无复发或转移证据,其中1例患者治愈后足月产一次。另外2例患者反复复发,其中1例患者先后出现阴道残端转移灶、盆腔及输尿管转移灶,先后完成多疗程的EMA/EP方案化疗及肿瘤细胞减灭术,201711月因IV度骨髓抑制终止后续化疗,出院前HCG2.71mIU/mL;另一例患者首次复发后因IV度骨髓抑制取消后续化疗,后因盆腹腔转移先后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含肠造瘘)及盆腔脏器廓清术(含输尿管造瘘),至今血HCG处于低水平增高。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先行妊娠至疾病确诊的间隔时间平均为6.2年,且血HCG水平会低于2500mIU/mL[2]。本次通过分析6ETT患者资料发现:先行妊娠主要为流产、足月产,本次的6例被研究者前次妊娠至疾病诊断的时间间隔波动较大,范围在3.5个月10年。ETT患者血HCG的波动范围偏大,<2mIU/mL77784mIU/mL为血HCG 水平波动的范围。超声在ETT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ETT在超声中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周围伴有多普勒信号;且该信号的变化与疾病进展或缓解无明显相关性,这表示此信号是ETT本质性特征[3]。本组研究中4例患者均在本院彩超检查提示存在子宫病灶。

本组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ETT合并绒癌,先后次复发,最终在完成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出现IV度骨髓抑制而终止后续化疗。混合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是非常罕见的,最常见的组合是绒癌合并ETT/PSTT[4],发生在生育年龄,绝经后的妇女罕见(目前国内文献仅有1例个案报道),阴道异常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血清βHCG水平升高,大多低于2500mIU/ml

对于病灶位置进行分析,发现子宫为大多数ETT病灶的所处位置,肺部为最常见转移部位,无论是在阔韧带、卵巢、输卵管或脊柱上,均有可能发现转移灶[5]。本次研究的6例患者诊治期间可见3例子宫外转移者,转移部位有肺部、卵巢、输尿管、肠管以及盆腹腔其他部位。ETT多发生于育龄妇女,但绝经后妇女也是发生的高危人群,临床需要注意疾病的筛查工作。

3.2  病理特点

ETT一般为膨胀性生长状态,界限清晰,有时可见浸润性生长,病灶多在子宫体肌层或子宫下段。大部分ETT患者的病灶剖面呈实性或囊实性,颜色多为深褐色,质地软。镜下可见单核中间型滋养细胞,呈巢状生长状态,这与绒毛叶滋养细胞相似。还可见嗜伊红、纤维性、玻璃样物质及坏死碎片在具有典型性的ETT瘤巢或巢周围,肿瘤细胞岛多在坏死区内存活,呈地图样分布。在ETT组织中,P63呈阳性,Ki67大于10%;在PSTTP63呈阴性,Ki67小于10%。于所有非绒毛滋养层中均有HLA-G的免疫组化活性,但其不存在绒毛滋养层细胞或合体滋养层细胞中。因此中间型滋养细胞的免疫耐受发展期间HLA-G 表达的作用显著[6]

3.3  治疗和预后

ETT是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类型,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较差,临床多给予患者手术方案治疗,常见术式有子宫切除、病灶切除术,术后可辅助化疗,ETT患者术后多给予EMA-CO EP-EMA 联合化疗巩固治疗效果[7-8]。本次6ETT患者中有4例实施子宫切除术治疗,2例实施子宫病灶切除或转移病灶切除术治疗,术后1例患者未得到有效随访,其他5例均得到临床随访,其中3例至今未见复发转移征象,另外2例患者病情反复,5例随访患者中无1例死亡病例。

ETT由绒毛型中间滋养细胞组成,分化程度较高,但对化疗不敏感,多实施子宫切除术及病灶切除术等外科方式治疗,术后以化疗巩固。在对ETT诊断时,需要将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结果,确保诊断准确率;除此之外,ETT发病率不高,无更多的临床特征资料以供研究,所以其疾病发生原因、预后影响因素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Li J, Shi Y, Wan X, et al.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seven cases. Med Oncol, 2011,28(1):294-299.

[2] Keser SH, Kokten SC, Cakir C, et al.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J]. Taiwan J Obstet Gynecol, 2015,54(5):621-624.

 [3] Xiaofei Zhang, Caiyun zhou, Minghua Yu. Coexisting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and

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 of the uterus following a term pregnancy: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Int J Clin Exp Pathol, 2015,8(6):7254-7259.

 [4] Park SY, Park MH, Ko HS, et al.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presenting as an ovarian mass in a postmenopausal woman[J]. Int J Gynecol Pathol, 2014, 33(1): 35-9.

 [5] Almarzooqi S, Ahmad Al-Safi R, Fahad Al-Jassar W, et al.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report of two cas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hasis on cytological find­ings[J]. Acta Cytol 2014,58(2): 198-210.

[6] Park JW, Bae JW.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in a postmenopausal woman: a case report[J]. J Menopausal Med, 2016,22(1):50-53.

[7] Sung WJ, Shin HC, Kim MK, et al.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hree cases[J]. Korean J Pathol, 2013,47(1):67-73.

[8]詹秀英,周芳菲.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剖宫产子宫疤痕妊娠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2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