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物联合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18-10-16 11:47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丁绍华,胡亮

临床

 



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西  新余  338000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Drugs on Children Bronchiolitis

Xinyu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Ding Shaohua, Hu Liang,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20158月~20178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24例儿童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n=62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和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2.26%P0.05)。结论  对儿童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热毒宁注射液进行疾病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儿的病程、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热毒宁注射液;儿童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一般情况下,两岁以下的患儿患上这种疾病最为常见,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1]。根据相关人员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等是造成患儿产生毛细支气管炎的致病菌,而人类的偏肺病毒也可引发毛细支气管炎[2-3]。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憋,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疾病的治疗,就会导致患儿疾病情况的加重,从而出现呼吸衰竭、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4-5]。因此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在对患儿进行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将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和热毒宁注射液运用其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本院将124例儿童毛细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了疾病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8月~20178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24例儿童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n=62),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7例,患儿的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4.5±3.5)岁。而对照组男32例性,女30例,患儿的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5±2.5)岁。两组患者年龄、平均年龄和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的患儿均符合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热症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阵发性咳嗽、气促、喘憋等症状,部分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双肺可闻及哮喘因和中细湿啰音,部分出现肺气肿现象;②患儿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进行疾病研究方面的工作,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儿对于部分中药成分存在着过敏反应;②在进行治疗期间对于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拒不配合。

1.2  治疗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如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采用抗生素对患儿的感染症状进行控制,并且将复方福尔可定糖浆、溴已新等药物帮助患儿进行止咳化痰的工作。同时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为患儿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1个疗程为5天。观察组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热毒宁注射液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工作。医护人员在为患儿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期间,为了患儿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可以使用黑龙江省五常葵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口服液用于治疗,并且根据不同年龄的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若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下,患儿需要每天服用3次这种药物,并且将每次服用的药剂的药量控制在1/3支;患儿的年龄24岁,每天也需服用3次,每次服用的量为1/2支;年龄57岁,则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1支药物。而在使用热毒宁注射液对患儿进行治疗期间,也需要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药量进行治疗。若患儿的年龄13岁,则给予患儿0.50.8ml/kg·d)的药物进行注射工作,而47岁的患儿则需要注射10ml/kg·d)的药物,并且还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注射治疗。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为患儿每天进行1次这种治疗,并且将治疗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上,并且将治疗的疗程控制在5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和治疗时间,同时还要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2.26%P0.05),见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

组别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62

56

2

4

93.5558/62

对照组(n=62

44

7

11

82.2651/62

P

 

 

 

0.05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和治疗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喘息消失时间(2.86±1.21)天、咳嗽消失时间(5.32±2.22)天、哮鸣音消失时间(3.32±1.44)天以及住院时间(5.43±2.2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喘息消失时间(4.23±1.68)天、咳嗽消失时间(8.68±2.98)天、哮鸣音消失时间(7.62±1.88)天以及住院时间(7.76±3.09)天(P0.05),见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和治疗时间的比较(X±S

组别

喘息

咳嗽

哮鸣音

住院天数

观察组(n=62

2.86±1.21

5.32±2.22

3.32±1.44

5.43±2.23

对照组(n=62

4.23±1.68

8.68±2.98

7.62±1.88

7.76±3.09

P

0.05

0.05

0.05

0.05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其次为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6]。因此为了帮助患儿进行疾病的治疗,需要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儿进行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工作。而这其中,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和热毒宁注射液对于患儿疾病的治疗拥有良好的效果,其中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组方为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加减而成,具有广谱的抗感染作用,方中鱼腥草、金银花、连翘能抑制病毒及细菌生长,破坏细菌微结构,从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对于患儿疾病的治疗拥有良好的效果[7-8]。而热毒宁作为国家二级新药,由青蒿、金银花、栀子3味中药组成,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而这其中,青蒿是解表清热、宣郁散邪之良药,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有利于患儿疾病情况的改善。

根据本院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对观察组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热毒宁注射液进行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以此表明,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疾病,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儿童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热毒宁注射液进行疾病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儿的病程、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国峰.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 (8):916-917.

[2]徐景利,连宝涛,梁峥嵘,.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Meta分析[J].中成药,2016,38(4):763-769.

[3]文花,刘小莉.热毒宁注射液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1(19):231.

[4]韩金芬,柳晓艳,王会娟.阿奇霉素联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6):40-41,45.

[5]胡玲,赵国华.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4):452-454.

[6]Wu Fengdong, Hong Guohua, Chen strong. The curative effect of 74 cases of Reduning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bronchiolitis[J].lishizhe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2013,24(6):1464-1465.

[7]Dong Yan, Zhang Jingjie, Pan Hong, et al. Effect of Xiao Er Fei re Ke Kang oral liquid on Th1/Th2 cells in children with bronchiolitis[J].Journal of practical cardio cerebral and 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s,2015,3(4):114-117.

[8]Hong Pa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ldren's lung hot cough and asthma oral liquid on the treatment of pneumonia in children[J].Chinese and foreign women's health study,2016,4(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