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制服务背景下乡村医生的作用分析

时间:2024-04-24 16:03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徐亚明 张振法

[摘要]  目的  探讨现阶段在广泛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乡村医生角色、工作内容的转变,研究其在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开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本中心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所有工作人员及所辖区域乡村医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1年后,对比乡村医生自我评价、群众评价及满意度的改变。结果  乡村医生通过转变工作模式,发挥自身优势,顺利融入了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群众评价及满意度提高,乡村医生自我评价提高。结论  乡村医生队伍在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进程中,可通过转变角色、改变工作模式,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家庭医生工作室顺利开展社区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关键词]  乡村医生;家庭医生制服务;城乡结合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依据新医改要求,城乡结合地区也广泛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服务,而作为农村最早的医疗保健队伍“乡村医生”,长期服务农村,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健康的健康提高。新形势下乡村医生队伍的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将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
本研究以宝山城乡结合部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为基础,探索乡村医生角色与功能的转变,及与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配合,是否能更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发挥出乡村医生的自身价值。并且,针对乡村医生队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稳定和发展乡村医生队伍的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杨行镇城乡结合部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及其所辖区域乡村医生为观测对象,与2012~2013年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绩效考核及工作流程优化研究,收集原始报表、数据及相关调查问卷数据为研究资料。
1.2  方法  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开展工作1年,对比前、后乡村医生工作内容的变化,群众满意度、信任度及乡村医生自我评价的改变。根据结果分析在新医改背景下乡村医生队伍发展契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开展前、后信任度与满意度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居民对乡村医生的信任度  居民对乡村医生各方面的信任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家庭医生工作室成员及乡村医生相关满意度  开展后群众满意度明显高于开展前,对乡村医生满意度提高更明显。见表2。

1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n%)]

信任情况

开展前

开展后

χ2

P

总体

 

 

14

0.01

非常信任

8517.28

11224.19

 

 

信任

25451.63

25154.21

 

 

一般

14629.67

9620.73

 

 

不信任

71.42

40.86

 

 

技术能力

 

 

14.29

0.01

非常信任

5410.97

6213.39

 

 

信任

25151.02

27860.04

 

 

一般

18236.99

12025.92

 

 

不信任

51.02

30.65

 

 

合计

492100

463100

2.2 家庭医生工作室成员及乡村医生相关满意度 开展后群众满意度明显高于开展前,对乡村医生满意度提高更明显。见表2

2   家庭医生工作室成员相关满意度[n%)]

满意度

开展前

开展后

χ2

P

群众评价

工作室成员

249/30880.84

243/26591.69

13.83

0.01

群众评价

乡村医生

227/30873.7

233/26587.92

18.2

0.01

2.3  乡村医生自我评价  乡村医生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群众评价满意度由开展前的76.3%提高到开展后的89.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7.88,P<0.01)。
3  讨论
我国乡村医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乡村医生队伍的发展缓解了当时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为缓解现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2010年起,上海推行以家庭医生责任制为主的社区卫生新医改。“家庭医生制”服务载体为全科医生、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基本单位、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患者提供连续、安全、有效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2],它改变医生坐诊模式,把服务送到了居民触手可及的社区。
在城乡结合部,家庭医生工作室也相继建成,而原来作为“广大农村地区最基层卫生服务的提供者”的乡村医生,已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员相比,乡村医生队伍存在着一些劣势:(1)乡村医生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存在人员老化的现象[3];(2)职称、学历偏低,专业知识陈旧;(3)工作纪律松散,职业风险意识较差。但他们有着自己的优势:(1)信息优势:乡村医生对自己的管辖区域了如指掌,如村民家庭的分部,重点区域如菜场、公厕、幼托及外来人口聚集区相当熟悉[4-5];(2)沟通优势:乡村医生多为当地人,熟知当地文化、习俗,不存在语音障碍,沟通便利;(3)地利优势:乡医多居住与当地,提供服务方便、快捷;(4)信任优势:多数乡医都行医多年;(5)经验优势:乡村医生可以说是最早提供家庭服务、上门服务的队伍,既从事常见病的诊疗,又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相较于年轻的家庭医生服务队伍而言,有着丰富的经验优势[6]。
本研究表明,乡村医生改变以往单纯的坐、出诊工作模式,全面参与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各个工作环节,在家庭医生的签约、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慢性病、传染病、孕产妇访视、社区健康宣教及老年人体检等工作项目中均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信息、沟通等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在流动人口的传染病、孕产妇访视方面,成效更加显著。社区群众对他们的信任度、满意度显著提高,乡村医生也因工作的转变,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自己的满意度有所提升。
因此,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背景下,乡村医生队伍可以运用自身的优势,利用家庭医生制服务广泛推广的契机,转变职能,以公共、预防、保健、健康宣教为主要服务内容,配合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量,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稳定作出贡献。目前,乡村医生队伍所存在着以下现实困境:(1)身份与职能相矛盾;(2)年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困难;(3)乡村医生整体待遇较低;(4)“老无所养”问题严重[7-8]。建议:(1)重新对其身份进行定位,逐步纳入事业编制管理;(2)加强培训,建立系统的岗位培训制度,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增加学习培训机会,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其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提高整体服务水平;(3)政府应充分认识乡村医生收入结构的变化,加大投入,多渠道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4)政府主导,根据地区实际,选择建立适宜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
综上所述,乡村医生队伍仍将在较长时期,作为城乡结合部卫生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而存在。在广泛推广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背景下,我国家庭医生的严重缺乏的问题将越加明显[5]。随着村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压力也将不断提升。而乡村医生队伍的合理运用能很好的缓解这一矛盾,相信只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政策保障,制定适宜的服务内容和模式,乡村医生队伍将成为推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劲力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国乡村医生历史回顾与现状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
[2] 鲍勇,张静,何圆,等.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流程化管理研究(二)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J].中国全科医学,2005,3(5):353-35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19-23.
[4] 田疆,张光鹏,任苒,等.中国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127-129.
[5] 马金姝.我国社区首诊的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论坛,2010,12(2):151-154.
[6] 苏锦英,高倩.我国乡村医生医疗收入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8):27-28,31.
[7] 侯双坪,伍林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6):3903-3910.
[8] 周永增,吕璠.改善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J].北京观察,2007,14(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