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60例整体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探讨

时间:2024-04-24 16:08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张月娇

[摘要]  目的  改进护理模式,提高缺血性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利用整体护理模式,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多角度全面的护理工作。结果  采用整体护理模式的患者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整体护理模式给予冠心病患者全面的护理关怀,明显提高患者精神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护理;冠心病;整体式;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临床常见疾病,在发达国家为人群第一死亡原因[1]。在我国其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统计显示2011年为0.13%明显高于2000年的0.05%,且呈年轻化态势[2]。随着诊疗条件的改善及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更多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或后遗症。因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护理治疗的关键所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开展整体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2年10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缺血性冠心病患者100例。使被研究者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排序,尾号为单号者进入对照组,尾号为双号及0者进入观察组,见表1。
表1  被研究者情况

组别

年龄()

合并高血压

合并糖尿病

对照组

26

24

62.5±11.9

38

18

观察组

28

22

61.3±12.4

37

19

  注:两组人数、年龄、合并症人数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7版内科学进行缺血性冠心病的临床诊断[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且首次发生缺血性冠心病;(2)年龄≤75岁(按出生年月计算);(3)入院前未经过系统治疗;(4)本次护理观察前3个月未参加过其他临床观察;(5)患者与家属均自愿同意本次护理观察。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2)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免疫、内分泌、消化等系统重大疾病,影响本次护理观察者;(3)既往接受溶栓或介入治疗的患者;(4)心功能IV级患者;(5)患者诊断有精神疾患,或无自主行为能力者。
1.5  观察方案  两组患者避免在同一病室。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开展饮食、用药、康复等健康宣教,对有焦虑、抑郁倾向患者给予心理辅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提供每日服药、康复锻炼计划卡片,按照提示指导患者进行锻炼。卡片中注明服药时间与注意事项,服药后进行标记;根据患者病情不断调整康复锻炼计划。出院后定期随访,与护患双方相互预留电话,同有能力患者或其家属子女建立QQ交流群,指导患者后期康复,也使更多患者及家属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取长补短。
1.6  疗效评价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SF-36中生理功能、总体健康及精神健康等部分项目对患者入院当天与出院时,出院1、3个月后±2d进行随访评价。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两组方差齐,采用成组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入院及出院后1、3个月ADL评价情况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ADL评分无明显差异,出院时观察组略好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期ADL变化情况(x±s)

组别

例数

ADL量表积分情况

入院

出院

1个月

3个月

对照组

50

63.4±15.9

74.5±18.8

79.5±13.7

80.3±17.2

观察组

50

63.1±16.3

77.6±19.2

83.9±12.6a

88.6±11.2b

   注:aP<0.05,bP<0.01
2.2  两组患者出入院及出院后1、3个月部分SF-36量表评价情况  两组患者入院时SF-36相关项目比较无差异,出院时观察组略好于对照组,出院时精神健康、1个月后总体健康及3个月后生理功能项目观察组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精神健康及3个月总体健康和精神健康项目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部分SF-36量表评价情况(x±s)

组别

项目

SF-36量表情况

入院

出院

1个月

3个月

对照组

生理功能

73.2±6.7

77.5±7.2

78.7±7.9

78.9±9.3

总体健康

43.8±9.7

55.7±12.6

59.6±14.7

59.2±23.6

精神健康

40.5±10.3

56.8±11.9

60.4±13.7

61.5±20.7

观察组

生理功能

74.1±7.1

78.2±6.7

80.1±7.3

82.7±7.6a

总体健康

42.9±6.5

58.6±10.8

62.8±11.3a

67.5±13.5b

精神健康

40.8±9.9

60.7±9.6a

65.3±10.3b

71.6±12.9b

  注:aP<0.05,bP<0.01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多发病,虽病死率大幅下降,但多数患者均是在带病状态下生活。医务工作者意识到提高生活质量,享有尊严的生存比传统临床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对临床及康复护理指导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与形态的延伸,从而提出整体护理的感念。从心理、生理、病理等多角度分析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院前院后进行个体化指导。例如年轻冠心病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护理人员既要及时发现又要进行心理疏导。再有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我们可以在日常摆药的同时,制作服药卡片,提示患者服药的时间及注意事项。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尽早开展康复锻炼[3-4]。且多与患者交流,建立互信,便于指导,深入病情,提供帮助,提高患者满意率。
综上所述,两组患者生理功能评价项目没有总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改善的明显,改善更多的是患者的精神健康与日常生活能力。可见整体护理改变更多的是患者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总体健康。使患者更快的建立信心,更好地回归社会,达到生理状态的治愈。因此,整体护理为缺血性冠心病的护理提供了优质护理的有效模式,利用人文关怀与专业指导促进患者向全面健康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2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105.
[3] 康晓凤,李峥.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4.
[4] 付永红.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3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