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治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时间:2011-07-21 10:02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周桂香

[摘要]  目的  探寻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割治+针刺)与对照组(针刺+超短波),经3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2%和8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的疗程上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割治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明显提高痊愈率,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割治法;针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们采用割治疗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12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两组患者病程均在一周以内,除个别病例服用维生素B1,B6外,均未行其它特殊治疗,因此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割治疗法
  嘱患者张口,口腔黏膜经严格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戴无菌手套,右手持刀柄用一次性手术刀或用消毒后的三棱针于患侧第二臼齿颊黏膜处划割长0.5cm的斜切口,用左手拇指和其余四指按摩挤压患侧,使其出血4~5滴,待血出净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蘸白糖贴敷在切口处,每疗程割治3次,每3天割治1次,共治疗3个疗程,可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割治部位;上部病变(颊肌、眼肌)割小臼齿处黏膜,下部病变(口角及下唇)割口角及下齿处黏膜,张口时下唇歪斜,割下门齿处黏膜。
  2.2  针刺疗法
  2.2.1  取穴:主穴:牵正、翳风、四白、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颊车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合谷,合谷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配穴:迎风流泪目赤配睛明;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透巨髎,恶风寒配风池、风府。每次选取主穴3~4个,配穴2~3个,交替使用。
  2.2.2  操作:选用直径0.30×40mm毫针。采用无痛快速进针法,牵正进针15mm,边进针边捻转,患者感觉面部胀麻为度,翳风、合谷进针10mm,睛明进针10mm,捻转得气后出针,风池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25mm,余穴均沿皮平刺至透穴,捻转得气为度。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
  2.3  超短波疗法
将小号板状电极分别置于患侧面部和乳突后,波长7.37m,最大输出功率250w,微热量,每次15分钟,每日1次。
  2.4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表情肌完全恢复正常,额纹对称,两眉平齐,眼裂正常,眼睑闭合正常,口角无歪斜,鼓腮无漏气;好转: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正常,额纹基本对称,眼闭不紧,患侧鼻唇沟稍浅,口角无明显歪斜;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表2。

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0     5083.3   58.3   58.3      92

对照组    60     3558.3  1321.7  1220     80

Z                 3.01          1.3           2            2

  P             0.01      0.05    0.05      0.05

2 两组患者不同疗程间痊愈例数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第一疗程      第二疗程      第三疗程

治疗组      50           30           15              5

对照组      35           9            11              15   

Z                      3.18          0.1             3.42

  P                   0.01      0.05         0.01


  由表2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痊愈例数在第一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割治法后起效快、疗程短。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的炎性渗出与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而引起麻痹。大量资料证实及早解决水肿受压是防止和挽救面神经变性的最佳时机[1]。
  割治疗法是在古代砭刺、刺络放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运用此法通过强刺激增强并改善肌肉、神经机能,从而使疾病消失,神经、肌肉功能恢复[2]。口腔割治法是根据面瘫因外邪阻滞,气血淤阻,经气不能上达口目之病机,本着《内经》“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之治则[3],用刀在口腔黏膜处划割,以除其淤阻,达到疏通经络,使经气上达耳目间之目的。通过早期应用割治疗法,在控制面瘫的病情发展和缩短病程上,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为本病的治疗方法之一,针刺疗法是在面神经处于炎性水肿状态下,对毛细血管的舒缩和通透性有一定调整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促进肌力恢复[4],从而使面神经的表情肌功能达到正常,恢复面神经功能。
  通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周围性面瘫治疗宜早期治疗,治疗得当,神经水肿尽早消退,面肌将重现运动功能,反之,如果早期失治,不能及时消除神经水肿,导致神经变性,面瘫恢复就不利[5]。割治法结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具有疗程短,起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面瘫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
  [2]  路玫,张欢欢.孙六合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中国针灸,2009,29(6):485.
  [3]  张静.也谈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5,15(3):54.
  [4]  刘立安,朱在波.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10,30(12):989-992.
  [5]  唐荣伟.针刺及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64例[J].当代医学,2009,15(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