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临床治疗分析

时间:2011-07-20 13:23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张伟忠

[摘要]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巩膜咬切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2010年眼科收治的三种抗青光眼手术共402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1)术前眼压≤21mmHg者110只眼,其中行小梁切除术68只眼,术后浅前房10只眼,占14.7%,巩膜咬切术35只眼,术后浅前房8只眼,占22.8%,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只眼,术后无浅前房发生;(2)术前眼压22~35mmHg者175只眼,其中行小梁切除术105只眼,术后浅前房28只眼,占26.7%,巩膜咬切术45只眼,术后浅前房15只眼,占33.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25只眼,术后浅前房5只眼,占20%;(3)术前眼压>35mmHg者117只眼,小梁切除术42只眼,术后浅前房13只眼,占31%,巩膜咬切术27只眼,术后浅前房6只眼,占22.2%,复合式小梁切除术48只眼,术后浅前房5只眼,占10.4%。结论  3种抗青光眼手术中,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术前眼压控制正常后,有利于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关键词]  抗青光眼手术;浅前房;眼内压

  青光眼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降低眼压、保护和挽救视功能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抗青光眼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1-2]。术后浅前房或前房延缓形成,是滤过术后较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高达50%[3]。本文比较3种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2010年收治的402只眼行三种抗青光眼手术,其中闭角型青光眼382只,开角型青光眼18只,继发性青光眼2只。行小梁切除术215只眼,巩膜咬切术107只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80只眼。
  1.2  方法
  根据术前1周内眼压分为三组:(1)A组:眼压≤21mmHg;(2)B组:眼压22~35mmHg;(3)C组:眼压>35mmHg。记录A、B、C三组患者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原因。三组浅前房标准[4]:术后1d前房消失或周边消失,或术后前房形成后又消失,时间超过2d。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浅前房发生情况比较A组术前眼压≤21mmHg者110只眼,其中行小梁切除术68只眼,术后浅前房10只眼,占14.7%,巩膜咬切术35只眼,术后浅前房8只眼,占22.8%,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只眼,术后无浅前房发生;B组术前眼压22~35mmHg者175只眼,其中行小梁切除术105只眼,术后浅前房28只眼,占26.7%,巩膜咬切术45只眼,术后浅前房15只眼,占33.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25只眼,术后浅前房5只眼,占20%;C组术前眼压>35mmHg者117只眼,小梁切除术42只眼,术后浅前房13只眼,占31%,巩膜咬切术27只眼,术后浅前房6只眼,占22.2%,复合式小梁切除术48只眼,术后浅前房5只眼,占10.4%。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浅前房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眼数

小梁切除术

巩膜咬切术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眼数

所占比例[(%)]

眼数

所占比例[(%)]

眼数

所占比例[(%)]

A

110

68

1014.7

35

822.8

7

0

B

175

105

28(26.7)

45

15(33.3)

25

5(20)

C

117

42

13(31)

27

6(22.2)

48

5(10.4)

  2.2 三组患者浅前房原因分析 经分析,浅前房发生原因包括:脉络膜脱离、房水渗透、滤过过强、恶性青光眼以及原因不明的浅前房,分别占22.2%、6.7%、8.9%、7.8%和54.4%。由此可见,浅前房发生率较高的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和原因不明者,三种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因分析见表2。
  表2  三种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因分析

原因

小梁切除术

巩膜咬切术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数

百分比(%

脉络膜脱离

15

3

2

20

22.2

房水渗透

0

4

2

6

6.7

滤过过强

6

1

1

8

8.9

恶性青光眼

3

4

0

7

7.8

原因不明

27

16

6

49

54.4

总数

51

29

10

90

100


  3  讨论
  3.1  术式与浅前房的关系  浅前房是青光眼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于青光眼手术后1~2d,但也有迟至术后几日发生的患者[4]。浅前房一旦发生,首先要判断其严重程度和发生原因, 然后寻求合适的处理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手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发现术前眼压不等的情况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小梁切除术和巩膜咬切术。
  3.2  术前眼压与浅前房的关系  术后浅前房与青光眼的类型、视野无关系,但与术前眼压关系密切[5]。本研究根据术前眼内压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研究结果表明:术前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可降低,尤其是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概率为0,对于眼压不能控制在21mmHg以下者,选择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几率。有人报道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用于青光眼手术治疗无1例发生前房延缓形成。这可能是因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切口较小,组织损伤小,术中房水节制性外溢,眼压不会突然下降,前房不会突然消失,虹膜嵌顿既可引流,又能防止房水引流过畅,所以术后前房容易恢复。
  3.3  三种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分析  在临床上前房常见原因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滤过道渗漏、滤过太强、恶性青光眼以及原因不明型,包括既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也无滤过道渗漏和滤过太强,而眼压低者。本研究只有90只眼术后发生浅前房,其中明确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者20只眼,滤过道渗漏者6只眼,滤过太强者8只眼,恶性青光眼7只眼,而原因不明者49只眼。由此可见,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和原因不明者。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主要是因为睫状体与巩膜附着最牢固处巩膜突然发生分离,使前房和睫状体脉络膜上腔相通,房水因此进入脉络膜上腔,从而出现前房浅或消失,眼压低。对于不明原因以及有虹膜睫状体炎的浅前房、恶性青光眼与患者本身的情况有关。患者长期滴用缩瞳剂、浅前房、高眼压药物不易控制、虹膜炎、 糖尿病、外伤等,使患者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睫状体水肿,睫状环缩小,虹膜前移,前房角闭塞,房水循环障碍,房水向后逆流进入玻璃体及其后方,使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更前移,引起恶性青光眼。对此类患者术前充分准备及术后及时用药至关重要,术前停用缩瞳药,口服消炎痛,控制血糖,术毕结膜点滴阿托品加地塞米松及抗生素等,这些均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3.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优点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少,而且程度较轻,这是由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巩膜瓣缝线可以在术中术后进行调整。故缝线“先紧后松”,即在术中允许较紧密缝合巩膜瓣,可防止房水超滤过,缩短前房恢复时间,减少术后早期低眼压及浅前房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在术毕前房注入平衡盐溶液做滤过试验,以巩膜瓣下渗液缓慢,前房维持及指压正常偏低为度,术后根据眼压高低、前房深浅及滤过泡的大小形态等进行滤过泡按摩、巩膜瓣缝线松解和拆除,调整并促进房水滤过量。因此,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通过主动控制房水滤过量,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大大减少,提高手术质量和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三种抗青光眼手术中,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而术前眼压控制正常后,有利于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任洁.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抗青光眼手术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9(4):775-776.
  [2]  朱福景,刘静薇,王鑫峥.青光眼滤过术后角膜缘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5):416-418.
  [3]  李绍军.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处理[J].中外医疗,2010:29(16):55-56.
  [4]  Greenlee EC, Kwon YH.Graft failure: III. Glaucoma escalation 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J].Int Ophthalmol,2008,28(3):191-207.
  [5]  董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7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