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放血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时间:2011-06-17 15:14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许广喜

[摘要] 目的  观察刺络放血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个月后对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8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刺络放血结合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好。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脉病;络脉病;刺络放血;针刺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clinical effec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61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pricking bloo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simple acupuncture. 1 month after the symptoms were observe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5%, control group was 83.3%. Statistical analysis,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 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ricking blood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etter.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ridian disease; Collaterals disease; Needle pricking blood; Acupuncture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痛为主症,病症缠绵难愈。笔者于2009年~2010年间,在经络辨证基础上,采用刺络放血治疗络脉病结合针刺治疗经脉病的方法,治疗本病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61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3个半月,最长5年;其中L4~L5椎间盘突出12例, L5~S1椎间盘突出15例,2个及2个以上椎间盘突出11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 个月,最长4年;其中L4~L5椎间盘突出13例,L5~S1椎间盘突出14例,2个及2个以上椎间盘突出9例。全部病例均为影像学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评定。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经CT或MRI检查证实。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①腰骶部疼痛,下肢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性疼痛;②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③腰椎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④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卧床休息后减轻;⑤经CT或MRI检查证实。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经络辨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为:腰痛,下肢后外侧疼痛或麻木,伴或不伴有经脉循行部位小静脉曲张。根据病变的部位、症状及病史,可辨证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两经的遭受风寒湿外邪或扭伤引起的痹症。
  2.1.2  针刺疗法
  取穴  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大肠俞(双)、关元俞(双)次髎(双)。腿部疼痛主要在下肢外侧,取少阳经环跳、风市、阳陵泉;腿部疼痛主要下肢后侧,取膀胱经秩边、殷门、委阳、承山、昆仑;后侧、外侧皆痛,两经轮换使用。选用2~3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腰部穴位用3寸毫针直刺,针感最好达到足底,环跳、委阳针感也应达到足底,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
  2.1.3 刺络放血法
  针灸起针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根据间盘突出部位,腰部取大肠俞或关元俞或附近的曲张的小静脉为放血点,腿部可取环跳、承扶、承山委中、委阳穴或附近曲张的小静脉为放血点,每次选2个。方法:用梅花针扣刺或三棱针直接点刺所选的穴位或曲张的小静脉点,用5号大罐用闪罐法拔罐,留罐10分钟,出血5~10毫升,起罐后用酒精消毒棉球擦拭干净创面血迹。
针刺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d,周二、周四进行刺络放血。共治疗4周。
  2.2  对照组
  除不行刺络放血治疗外,其他方法均同治疗组。
  2.3  疗程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评定。①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②腰腿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50°~-70°。③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原工作;显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50°~70°;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1        17          8            3           2         93.5

对照组     30        12          11           2           5         83.3

   注:与对照组比较,x2=5.92,﹡P<0.05。

  4 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由于风、寒、湿邪侵入,或因外伤等原因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致经脉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致病[1]。其主要症状以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痛为主症,这与《灵枢·经脉》所载膀胱经病候:“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胆经病候:“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相符,说明该病病位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病变。针灸是治疗本病公认的有效方法之一[2],但有些病例疗效并不是十分满意,经过仔细分析辨证得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两经的经脉病,而且,兼有这两条经的络脉病,络脉瘀血瘀阻是另一个致病主要原因,采用刺络放血方法可活血祛瘀通络,可排除络脉上的淤血“宛陈”;经脉病采用针刺疗法调理经气,把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运用,则两经的经脉、络脉疏通、气血调和、外邪得除,其痛自止。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产生的机械压迫和化学免疫炎性反应导致神经根的炎症、水肿及粘连,从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针刺具有很好的止痛效果,通过毫针刺激腧穴,可以通过神经传导抑制痛觉中枢,提高机体的痛阈,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挥镇痛效应。CT扫描定位显示针刺腰夹脊穴时针尖可抵达腰椎椎板,刺激腰段的脊神经后支[3],使腰部各经经气通畅,气血和顺,阴阳和调。刺络放血可调节小血管壁舒缩功能,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促使化学免疫炎性反应物的代谢,促进炎症、水肿消退,恢复神经生理功能。局部微循环的改善,稀释了局部组织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释放的致痛物质,如K+、H+、5HT和缓激肽等,因而有效地缓解疼痛[4]。
刺络放血结合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单纯针刺疗法更好,值得同行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  彭科志,向开维,崔瑾.皮内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2):894-896.
  [2]  张奇,刘春雨.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36):150-151.
  [3]  王玉明,李勃.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的CT影像定位探析[J].中国针灸,2005,25(3):179.
  [4]  吴凌,沈晓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