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疗效分析

时间:2011-06-17 14:22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杜林红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1月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调脂药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每隔12小时注射1次,连续应用7d;同时口服氯吡格雷,首次剂量为300mg,而后75mg,每天1次,连续应用14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症状,病情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其病理基础是冠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继发于冠状动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其表面纤维斑块破裂,容易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引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发生不完全阻塞。本研究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0例,以上患者诊断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胃食管反流病等导致胸痛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精神障碍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8.7±6.1)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6±3.2)年。对照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9.1±5.8)岁;病程1.5~11年,平均病程(4.7±2.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调脂药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每隔12小时注射1次,连续应用7d;同时口服氯吡格雷,首次剂量为300mg,而后75mg,每天1次,连续应用14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等,观察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等。
  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没有在次发作或者发作次数减少大于75%,心电图显示恢复正常,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5%,心电图ST段改善大于50%或者T波恢复正常,为有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小于50%,心电图检查显示没有改善,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26    6    8     80.0
观察组   40     34    5    1     97.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硬化斑块发生破裂、胶原暴露、血小板激活发生黏附聚集、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发生闭塞性或者非闭塞性血栓形成,或者刺激冠脉发生痉挛,导致心绞痛症状发生[1-2],所以在临床治疗中,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非常重要。
  氯吡格雷属于新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还能阻断二磷酸腺苷释放增加,抑制二磷酸腺苷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低分子肝素能够加强抗凝血酶Ⅲ对凝血因子Ⅹa的灭活,从而影响凝血过程[3],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不同,前者主要是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强,对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所以出血机会小于普通肝素;再者低分子肝素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4]。
本研究应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有研究表明,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时,老年患者出血机会增加,可能与老年患者有明显的动脉硬化、血管脆性增加、在高血压下容易发生出血有关,还可能与老年患者胃黏膜在阿司匹林等损伤胃黏膜药物作用有关,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以上出血可能。


  参考文献
  [1]  栾艳霞,于春艳.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8,48(28):34-35.
  [2]  王光.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9):61-62.
  [3]  张悦清.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35例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32):114.
  [4]张丽华,潘慧超.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10):115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