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关怀在颅脑外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时间:2011-06-17 11:38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黄小菊 熊爱明

[摘要]  目的  探讨亲情关怀在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通过对4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观察亲情关怀的实施对病人治疗护理的影响。结果  缺乏亲情关怀的病人出院后20d死亡,而充满亲情关怀的3例病例出院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亲情关怀是保证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亲情关怀;颅脑损伤;病人;护理

  颅脑损伤约占全身损伤的15%~20%,仅次于四肢损伤,且常威胁生命影响劳动力,加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故远较其他部位的损伤严重[1]。平时多见于交通、工伤事故、自然灾害、跌倒、坠落、锐器伤和钝器伤;战时主要为枪弹和弹片所致的火器伤。而颅内血肿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致命的,却又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常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的占位性病变的症状、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改变,如未及时处理,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2]。我院2009年共收治颅脑损伤(重型)、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病人4例,经积极抢救、治疗、护理,出院时意识清楚、生命体征正常、能正常进食及大小便,1例出现运动性失语、四肢痉挛性瘫痪,双足极度背伸、僵硬。

  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1.25岁;GCS 5~9分。2例右颞顶、颅底骨折,硬膜外血肿,颅内积气,右颞脑挫裂伤;1例右侧颞顶硬膜外、下血肿,出血性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右枕颞、顶广泛大面积凹陷性骨折,脑肿胀;1例左颞枕部硬膜下血肿。1例入院后急诊在全麻下行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3例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住院36~122d,平均住院74.5d。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避免噪音,温度20~22℃,湿度﹥60%。
  2.1.2  开颅术后病人给予特级护理,制定护理计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引流管、伤口渗出、皮肤完整性等。
  2.1.3  遵医嘱按时按量进行降颅压治疗。
  2.1.4  保持头高脚低、侧俯卧位,1~2h翻身拍背1次,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按摩受压部位。
  2.1.5  维持体液平衡,详细记录出入液量(尤其注意尿量),保证营养供给。
  2.1.6  仔细检查患者躁动的原因并加以排除,实行保护性措施,防止患者导管脱落、坠床、抓伤等。
  2.2  口腔护理
  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每日4次,保持口腔与牙齿清洁、湿润,避免粘膜干燥,消除口臭,增加食欲,预防口腔感染,防止并发症。
  2.3  留置尿管护理
  2.3.1  插导尿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损失尿道黏膜。
  2.3.2  注意观察尿液的色、质、量。
  2.3.3  每周更换导尿管,每周更换集尿袋2次,每日用肥皂水擦洗尿道口2次(大便失禁者,清洗后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晨晚间护理时注意清洗龟头及冠状沟或大小阴唇间的积垢[2]327。
  2.3.4  定时放尿,每次放尿时告知病人,协助其用手轻压膀胱区加速尿液排放,训练定时排尿功能[2]327。
  2.4  气管切开护理
  2.4.1  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气管切开早期先侧仰卧位,或头稍低,定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
  2.4.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先吸气管后吸口鼻腔。
  2.4.3  每日3次定时滴药及超声雾化吸入,管口四层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并经常更换。定时清洗消毒内套管,每日4次。
  2.4.4  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颈部切口周围皮肤,随时更换切口纱布,保持清洁干燥。
  2.4.5  密切观察套管的位置是否合适,有无脱管,呼吸是否通畅,颈部缚带松紧是否合适,防止发生窒息。
  2.5  便秘的护理
  2.5.1  保证每日液体入量达1500~2000ml。
  2.5.2  每日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4次。
  2.5.3  润肠通便、活血化瘀中药汤剂保留灌肠。
  2.6  皮肤护理
  2.6.1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渣屑,及时更换脏污床单、被套及汗湿的衣服。
  2.6.2 定时观察全身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6.3  每2h翻身、按摩受压皮肤1次。
  2.7  心理支持
  2.7.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操作轻柔,做各项操作时都轻声呼唤其姓名,提出配合要求,语言简单扼要,为以后的功能锻炼打好基础。运用触摸等沟通技巧安慰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
  2.7.2  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病室安静,无刺激,光线柔和,无噪音。
  2.7.3  强化病人的心理支持系统,鼓励家人和朋友经常探访病人,鼓励家庭成员理解、关心、爱护病人。指导家属务必让病人随时感到被关怀、支持和鼓励,正确面对并发症、后遗症,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加强病人的营养,对废损功能的再训练应非常耐心。
  2.7.4  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帮助病人改变对疾病的认识,改善不良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2.7.5  协助病人制定每天的生活计划,调整饮食、睡眠、活动、休息、娱乐和休闲等日常生活,促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状态,重新开始生活[3]。
  2.7.6  鼓励病人正确地面对过去、现在、未来,树立新的生活目标[3]。
  2.7.7  健康教育和指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反复解释疾病的转归及治疗方案,教会病人促进健康的方法,如合理饮食、功能锻炼、定时排便、定时随访等。

  3  回访
  回访时间: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a。

  4  结果
  3例充满亲情关怀的病人中,2例出院3个月完全恢复自理能力,1例出院后1a恢复部分语言功能、双下肢运动功能未恢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1例缺乏亲情照顾的病人,于出院后20d死亡。

  5  小结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假如不被家人、朋友或其他人所接受与容纳,会感到孤苦伶仃、无所依托,加之由于疾病导致语言、肢体活动障碍等,使病人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关怀、鼓励、照顾,可使病人感到被尊重,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废损功能的训练才能持之以恒,不断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令红.颅脑外伤病人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8,14(22):123.
  [2]  陆以佳,刘咸璋,刘淼.外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15,321,327.
  [3]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