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患者IL-13、TNF-α和hs-CRP的临床研究

时间:2011-04-26 11:36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李长春 胡世昌 陈秀容

[摘要]  目的  了解IL-13、TNF-α和hs-CRP与COPD的关系及其对COPD治疗的影响。方法  将40例COPD患者为观察组,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血浆IL-13、TNF-α和hs-CRP测定和动脉血气分析,然后比较其结果。结果  两组血气分析及IL-13、TNF-α和hs-CRP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及IL-13、TNF-α和hs-CRP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加重期的IL-13、TNF-α和hs-CRP与COPD患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其与患者存在严重感染有关。
  [关键词]  COPD;血浆白介素-13;肿瘤坏死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cquaint the relations of the IL-13, TNF-,hs-CRP and there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COPD. Methods   Forty cases with the COPD wa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30 cases of normal people was  as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扞L-13,. TNF-,hs-CRP and FEV1 were measured,and th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analysis of blood gases and the levels of IL-13,TNF-and hs-CR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it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s of IL-13 TNF-,hs-CR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glucocorticoids,P<0.05.Conclusion  The level of the IL-13,TNF-,hs-CRP are related with the happence of the COPD. It relates  with the serious infection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COPD;IL-13;TNF-;hs-CRP;Analysis of blood gase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从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1]。本文对40例COPD患者进行了IL-13、TNF-α和hs-CRP测定和血气分析,了解IL-13、TNF-α和hs-CRP对COPD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COPD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6.7±2.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标准[2]。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22例,稳定期患者为18例。将观察组分为急性加重期组和稳定期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对COPD患者应用吸氧,抗炎,止咳及祛痰[3]等对症治疗。如果病情加重,使用地塞米松10mg加5%的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4],每日1次,连续使用1周。根据疗效,对糖皮质激素敏感者18例(为敏感组),不敏感者为22例(为不敏感组)。
  1.3  检测方法  采集患者的静脉血4mL,经离心分离血清后存于-20℃的冰箱中待检,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液标本在使用地塞米松治疗后1周采集。①使用ABC-ELISA法进行IL-13、TNF-α测定,仪器为酶标仪及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5]。②使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进行hs-CRP测定,所有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③采股动脉血2mL进行血气分析,测定患者PaO2、PaCO2[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IL-13、TNF-α和hs-CRP与COP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2  结果
  三组的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其IL-13、TNF-α和hs-CRP水平比较见表2,加重期组和稳定期组与对照组相比,及加重期组对稳定期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感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后的IL-13、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下降,其FEV1出现明显改善(P<0.01),但不敏感组却没有显著变化(P>0.05),具体见表3。

1三组血气分析比较

组别

例数

pH

PaO2mmHg

PaCO2mmHg

加重期组

22

7.30±0.06

47.12±6.20*

62.02±4.09*

稳定期组

18

7.38±0.05

61.79±4.83*

40.19±5.63*

对照组

30

7.39±0.02

82.66±5.38

36.06±3.98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三组IL-13TNF-α和hs-CRP水平对比 ±s

组别

例数

IL-13ng/L

TNF-α(ng/L

hs-CRPmg/L

加重期组

22

39.3±4.4

31.7±5.2*#

144.2±71.9*#

稳定期组

18

25.8±3.0

22.7±4.5*

27.1± 8.5*

对照组

30

14.3±3.2

11.1±2.5

7.8±  3.3

注:与稳定期组相比,#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敏感组与不敏感组IL-13TNF-α、hs-CRPFEV1对比 ±s

组别

 

IL-13ng/L

TNF-α(ng/L

hs-CRPmg/L

FEV1%

敏感组

治疗前

40.2±4.2

32.1±5.5

141.6±57.4

56.8±5.1

治疗后

26.1±3.2*

22.6±4.2*

27.5±8.8*

79.1±3.9*

不敏感组

治疗前

38.4±4.7

31.6±4.9

146.4±92.6

58.2±5.3

治疗后

36.7±6.3

30.2±4.1

145.3±90.2

60.1±5.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国外COP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极高,在国内,COPD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并伴有疾病危险因子的暴露史,在经肺功能检查时,对确定气流受限有临床意义。对于严重COPD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气流受限(FEV1<30%),甚至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及其右心功能不全症状。
  本文中IL-13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TNF-α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能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抗感染,引起发热,诱导肝细胞急性期蛋白合成,促进髓样白血病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是重要的炎症因子。其在COPD中的过度表达说明炎性反应的慢性升华,同时显示肺组织损伤的加重。hs-CRP是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血清hs-CRP水平与COPD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本文的研究显示,急性期的COPD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而经过抗炎、平喘等对症治疗后,IL-13、TNF-α和hs-CRP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其气道炎症并没有清除,这说明急性加重期的IL-13、TNF-α和hs-CRP与COPD患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其与患者存在严重感染有关。同时糖皮质激素对加重期的患者的疗效还是比较好的,能大大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改善其肺功能[7]。


  参考文献
  [1] 陈雪英,刘芹,何艳,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浆生物介质的临床意义及糖皮质激素疗效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6):446-447.
  [2] 王丽慧,曹作炎.IL13和TNF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表达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2003,24(2):113-116.
  [3] 于颖佳,许西琳,陈艺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IL13、LTB4、MMP12、TIMP1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9,49(37):50-52.
  [4] 刘景艳,修清玉.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6):420-422.
  [5] 杨红申,袁雅冬.IL-13在支气管哮喘及炎性疾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20(3):118-119. 
  [6] 孟莹,蔡绍曦.IL-13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9):711-713.
  [7] 杨建民.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