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交流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

时间:2010-11-02 14:57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严丽芬

[摘要]  为了提高患者的医从性、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护人员必须不断提高和熟练掌握医患交流技巧,规范医疗行为,增进医患间的相互信任与配合、支持与理解,提高诊疗效果,体现“以患者为中心”,达到疾病和心灵同时缓解和抚慰的目的。
  [关键词]  医患交流技巧;防范医疗纠纷;诊疗效果

  1  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一种具有法律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的特殊人际关系,有其内在的规定性[1]。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频发生,甚至发生暴力攻击医务人员的事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医患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加之患者维权和参与医疗过程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患者对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和不可预知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当诊疗结果与期望值出现偏差时,易发生情绪激动而导致医患矛盾激化。而医患间的互不信任和不理解,主要是缺乏医患交流所致。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日趋恶化和尖锐,一方面不合理的高额医疗纠纷赔偿,导致医疗资源的流失,医疗资源流失的同时也助长了不正当的维权暴力的不断发生,医闹从业人员和讨钱帮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防御性医疗”行为,最终也损害了患者的利益。显然医患成了敌我对抗的关系,而不是共同与疾病抗争的协作关系。

  2  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医患交流技巧
  新时代新型的医患关系是平等、忠诚、亲切、和谐、依赖和关爱的关系[2],而不是敌对关系。医患关系紧张状态的消除、矛盾的化解,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共同参与。而医护人员的完整职业形象,应融技术精湛、爱心浓浓和人文素养丰富于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功地与患者交流和沟通。要尽可能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主要依靠我们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医患交流技巧、增强规范的服务意识、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严格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熟练的医患交流技巧,是新时期新的医学模式——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为了能适应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其中医患交流技巧是必备的、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
  医患交流应当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从了解病史开始,医护人员就必须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通过亲切的目光、真诚的表情、轻柔的手势、幽雅的形体来主动有意识地与患者进行感情交流[3]。有些患者急躁和情绪不好,医护人员要努力营造一种让患者感到自在、安全和信任的气氛,使患者能够平静的诉说。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使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有医患双方医学知识的不对称,增加了交流与沟通的难度。医护人员在反复与患者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向患者介绍医疗检查的意义、对身体是否有危害以及患者需要承担的费用;阐明治疗的手段和治疗的目的,同时应尽力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并了解患者对治疗的体验。这一个交流过程,增进了医患双方的感情,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是诊疗措施获得最大成功的基础。部分医护人员对医患交流过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视这一过程为可有可无,这无疑不利于治疗,也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通过提高交流技巧来取得患者的配合,达到诊疗的目的,同时满足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需求。
  在众多的医疗纠纷中,真正因为医疗事故而导致的其实很少,大部分的医疗纠纷是由于缺乏医患交流、医患互不信任和不理解等问题导致的。由于医患交流障碍,有些医护人员往往抱怨好心不得好报,甚至说医患之间的关系是农夫和蛇的关系。患者则抱怨医护人员冷酷无情,是白眼狼,处理不好还可能导致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暴力攻击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是高风险行为,而且这种风险是复杂、不确定、后果严重的风险,有些行为是现代医学所无法预见和无法控制的。所以在交流时,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患者就医时有心理的和生理的需求,让患者畅所欲言,变交流为交心,在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的同时,也使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与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十分接近,让患者及家属过高的期望值下降乃至达到现实的程度,并让患者或家属了解现代医学水平的局限性、特殊性、风险性和不可预知性,让患方和医方共同承担起相应的协同责任与协同风险,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获得与实际相符、行之有效的生理和心里的诊疗方案。这可以清除治疗本身之外的障碍和非技术因素的负面影响,如疗效好,患者和家属满意而归;万一疗效不理想,也容易取得患者和家属的谅解。否则,即使病治好了,患者及家属心里也是不高兴的。例如笔者托人帮忙让笔者儿子能进一所理想的幼儿园,当朋友介绍笔者认识幼儿园园长时,还没介绍前园长首先和笔者打招呼:“严医生,还记得我吗?”笔者觉得面熟,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园长接着说:“三年前我妻子脑梗死病重住你们科抢救,当时一位男医生值班,他让我们签病重通知书。我们一家人感到很紧张和痛苦,觉得天要塌下来一样。当晚您值夜班查房时,真正让我们了解了病情,更重要的是通过您和我们的交流与沟通,还有您的许多安慰让我们减轻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消除了对疾病的恐惧,使我们拥有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并积极配合您们治疗,我妻子恢复得很快、很好。”紧接着他又说:“您儿子要读幼儿园,打个电话就行了,怎么还绕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可见医患交流技巧有多么重要,熟练掌握良好的医患交流技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医疗顺从性;医疗顺从性好,诊疗效果自然满意。也就是疾病治疗和心理呵护同时进行,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使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健康状态和患方满意的目的。

  3  医患交流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
  “医乃仁术”的思想理念自古到今,不但不过时,更显其重要性。其对医学提出了“仁”与“术”的要求,其实也体现在当今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和谐医患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双赢的关系,应体现和睦共处、相互理解和充满友爱的特点[4]。常住笔者科室的一位离休干部赠笔者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一首诗:“新陈代谢是客观,华佗在世也无法;日落西山天将晓,只见夕阳照晚霞;久住医院我的家,感谢医师关心咱;护士同志多辛苦,打针服药不离她。”这首诗表达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诊治和护理的心理感受,也是良好医患交流的最佳结果。
  在诊疗过程中向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多用一些时间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增进共识,二者从根本上履行自己的正当权利和义务。良好的医患交流,不但体现了医护人员对患方的知情尊重,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增进医患双方互信与配合、理解与支持、提高诊疗效果、让患者病痛和心灵同时缓解和抚慰的基础,也是“以患者为中心”、“高质量服务于患者”的最好体现,同时也防范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让诊疗服务获得最佳效果,既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了医疗资源的不合理流失,又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大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多维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492.
  [2] 张青,朱士俊.医院标识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6):426-428.
  [3] 邵志民.医师行为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47-348.
  [4] 王香平,王寿余,杜淑英.值得关注的防御性医疗行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4):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