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蛋白电泳在我院的应用

时间:2010-02-09 15:57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潘贞贞 宋宇宁

  [关键词]  血清蛋白电泳;应用

  血清蛋白电泳(SPE)是分离血清蛋白质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用于对血清中异常蛋白质进行筛选。依据电泳支持物的不同,其可分为纸、醋酸纤维、琼脂糖、淀粉胶、聚丙烯酰胺和毛细管高压电泳等[1],不同的支持物对血清的分离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其中毛细管高压电泳的分离效果最佳。90年代后毛细管高压电泳逐步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对血清蛋白质的分离,从而辅助临床医师诊疗疾病及监测治疗效果。我院于2007年引入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法国SEBIA公司的5.5.0版本CAPILLARYS电泳仪),使用期间发现各种典型血清蛋白电泳图谱,以此对我院近两年电泳仪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电泳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研究对象  均来自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18197例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8299例,女9898例,年龄30~90岁,中位年龄65岁。
  1.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法国SEBIA公司的5.5.0版本CAPILLARYS电泳仪。试剂为SEBIA公司提供的缓冲液(BUFFER)和清洗液(WASH)。
  1.2  方法
  血清蛋白电泳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由SEBIA CAPILLARYS电泳仪检测。

  2  结果
  通过18197例血清蛋白电泳发现各种典型图谱表现如下,肾病型4例:白蛋白明显减低,α2球蛋白明显增高,γ球蛋白减低、正常或增高。双白蛋白血症型13例:表现为白蛋白呈异常双峰现象(两峰高度大致相等,一峰为正常白蛋白,另一峰为变异白蛋白)。肝硬化β-γ交联桥型23例:表现为血清白蛋白减少,α1、α2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区增加,并出现β球蛋白与γ球蛋白融合的β-γ桥图谱特征。弥漫性γ球蛋白血症型42例:表现为γ球蛋白增高非常明显,呈现宽幅高峰。M蛋白型61例:出现于α2球蛋白到γ球蛋白之间电泳时形成尖的高峰,其他免疫球蛋白明显减低。低蛋白血症型994例:白蛋白减低,α1球蛋白正常或增高,α2球蛋白正常或减低,β及γ球蛋白均减低。慢性炎症型505例:α1、α2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增加为主要特征。急性炎症型721例:α1、α2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多为正常。妊娠型1979例:α及β球蛋白明显增高,白蛋白减低或正常,γ球蛋白正常。

  3  讨论
  通过上述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其是利用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所以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可以区分出5条主要区带:从正极端起依次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及γ球蛋白带区带[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泳技术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内得到不断完善,已成为临床检验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其通常用于影响蛋白质生产、代谢、分泌等疾病的初筛试验,利用其技术可以协助和鉴别诊断各种疾病以及帮助监视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传统的电泳技术操作步骤繁琐而且分离效果较差,现已逐步被先进的电泳技术所取代。与传统的电泳相比,毛细管电泳最主要的特点是高效、快速、微量、可以自动化[3]。我院采用先进的SEBIA CAPILLARYS电泳仪是利用蛋白质在空芯的微小内径的石英毛细管内泳动,根据蛋白质带电量和体积的不同,使各种蛋白质在高电压下分离,它能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1球蛋白、β2球蛋白和γ球蛋白带六个区带,并能通过计算机绘制出血清蛋白电泳图谱,获取各区带百分含量,可以清晰地了解血清蛋白质全貌。
  目前我院开展的此项技术,对以上疾病的诊疗、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此技术虽然引进我院已有两年,但目前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对我院引进的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很多临床医师缺乏应有的了解,以致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该项检查;其二,对此项新技术,检验医师没有及时地给临床医师做好介绍和指导。总之,检验应与临床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使临床医师真正了解血清蛋白电泳检测的临床意义,才能合理地选择此检验项目, 充分发挥检验科的功能,提高血清蛋白质代谢异常疾病的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杨敬芳,田亚平.SEBIA电泳仪及其配套试剂测定血清蛋白电泳的方法学评价[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18(2):6.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44-347.
[3] 曾照芳,翟建才.临床检验仪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3.